原油被稱為“工業(yè)血液”,是當今世界可替代程度最低的一種能源,是現代工業(yè)文明的基礎。原油國際貿易定價機制經歷了由寡頭壟斷定價、政府銷售定價等壟斷定價機制向更加市場化、自由化定價機制的轉變,并最終形成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公式定價”。
19世紀末~20世紀20年代,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在國際原油貿易中實行壟斷定價。1870年,洛克菲勒創(chuàng)建了美國標準石油公司。1900年,該公司已經控制了美國國內原油銷量的84%和原油出口量的80%,以及國內鐵路潤滑油市場銷量的98%。1911年,美國政府頒布了《反壟斷法》,該公司因此解體,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該公司及其獨立子公司都壟斷著美國及國際市場的原油定價權,原油國際貿易依舊實行寡頭壟斷定價機制。
1928年,荷蘭皇家殼牌集團、英國石油公司、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3家石油公司達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場的“阿克納卡里協(xié)定”。隨著另外4家歐美大型石油公司的加入,組成了石油“七姊妹”的卡特爾組織。這一時期,原油采用“基點價格制”來定價,即以墨西哥灣離岸價格加上從墨西哥灣到消費地的運費來確定到岸價,以確保來自波斯灣和世界其他地方出產的原油與美國國內生產的原油取得同樣高的價格。即使原油是在美國以外地區(qū)生產,石油“七姊妹”也將收取從美國到消費地的虛高運費。
1930年后,中東原油產能快速增長,從1930年占世界產量的5%快速增加到1940年的17%,成為國際原油新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地。1945年,阿拉伯海灣地區(qū)的原油生產商把中東原油和成品油的到岸價改成以產地價格加上由阿拉伯海灣運到目的地的運費來計算,與美國墨西哥灣“基點定價”機制并行,史稱“雙重基點價格制”。阿拉伯海灣地區(qū)的原油也因此在中東周邊地區(qū)更具價格優(yōu)勢,中東地區(qū)的原油產業(yè)開始崛起。
從本質上看,不論是以墨西哥灣為基點價格,還是增加了阿拉伯海灣之后的“雙重基點價格制”,都是石油生產商通過協(xié)商確定的石油價格,都體現了擁有壟斷力量的生產商定價權。以價格確定方式而言,基點價格還是屬于“一口價”定價模式的范疇。